力争把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好
浙江大学 陆国栋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将立项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旨在着力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开放,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大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根据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要求,结合视频公开课评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下面谈点自己的认识。
1.关于课程定位
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共同构成精品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主要是对原有国家精品课程的升级改造。如果说国家精品课程主要面向师生,“百家讲坛”主要面向社会公众,那么视频公开课就是既面向校内师生,更要兼顾公众兴趣,甚至于公众需求更为优先。视频公开课必须展示高校教师风采、必须引入师生互动、必须较之“百家讲坛”具有更深刻的内涵。
2.关于课程遴选
本人认为,视频公开课是“非常态课程”,它可以不是原有教学计划中正在开设或曾经开设过的课程,可以是专门为视频公开课建设需要精心打造的课程;遴选的课程应充分考虑具有广博知识、精深内涵,展示先进教育理念、鲜明的学科特色和精湛的教学水平,引领社会、传承文化的课程;视频公开课也不是原有课程的“压缩饼干”。
例如,曾有高校以“化工原理”申报精品视频公开课选题,笔者认为是不合适的,这样的课程应该申报资源共享课程。因为视频公开课不是远程网络学院的课程,它是没有修课学分的文化精神、科学知识传播,要将“化工原理”做成视频公开课,很难引起公众的兴趣,只可能是劳民伤财、功亏一篑。
另一方面,仅仅有一个似乎合适的课程名称也是不够的,还要看内容,一个比较显著的标志是基本不应出现公式,更不应该有公式的推导。
3.关于课程模式
为提高拍摄质量,包括灯光效果、音响效果等,可以采用演播厅拍摄,学生适度围在教师附近,设置相应互动环节。师生互动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提问环节,老师提问或者是学生提问;二是眼神互动,摄影师应该很好地捕捉这样的场景;三是会心微笑,音响和剪辑应该留下这样的瞬间。
当然,也可以采用教室拍摄模式,让人感觉更自然亲切。教师的风采、口才是最重要的,要能够引人入胜,要能够深入浅出,要能够发人深省。
4.关于课程制作
制定相关工作方案,确定任务目标与要求,主讲教师领衔组建编、导、摄、演团队,动员学生积极参与;确定课程制作的风格、制定技术方案,制作片头与模版,并组织摄制实施保障其质量;可以请现代教育中心深度介入,成立技术实施小组,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保证视频公开课高质量拍摄,明确制片、导演、场景布置(美工)、摄像、导控、录音、剪辑、合成等技术工作。
5.关于课程把关
入选视频公开课选题不仅仅是荣誉,其实更是挑战。因为编辑加工过程把关严格,由于多种原因有可能选题被淘汰。视频公开课需要把好“课程”的政治关、学术关和质量关,使“课程”能着力体现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个性和人格魅力,学校需组织专家对“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生动性和新颖性等方面进行评审。
6.浙江大学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王阳明心学”列入国家首批上线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社会反响强烈;“新材料与社会进步”列入国家第二批上线课程,社会反响良好;列入第三批上线的“西方视角的中国传统艺术”由受聘于浙江大学的美籍教师用纯正中文授课,将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感受;第四批上线的“茶文化与茶健康”展示了杭州作为茶都的魅力,社会反响热烈,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爱课程网上,周排行第1。
视频公开课是国家赋予高校的责任,是高校回馈社会、引领社会的具体行动,也是高校面向社会展示成果的重要窗口。我们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急迫性,动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集思广益凝练主题,加强与兄弟高校交流沟通,力争把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