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主持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近两届) | |||||
序号 | 成果名称 | 完成人 | 等级 | 年份 | 备注 |
1 | 研究型大学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20年实践 | 严建华、吴晓波、尹金荣、魏江、邬小撑、邱利民、林伟连、陈凯旋、金一平、徐小洲、高峰、郭斌、寿涌毅、刘向东、郭继强、江全元、周文文、邵明国、张林、朱佐想、吴维东、任聪静、王璐莎 | 一等 | 2018 | |
2 | 时空融合、知行耦合、师生多维互动的机械大类课程教学新范式 | 陆国栋、费少梅、顾大强、王进、刘衍聪、孙毅、蒋丹、陶冶、王枫红、刘振宇 | 一等 | 2018 | |
3 | 旨在培养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的 “科学与人类文明”通识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 | 盛正卯、蔡天新、王彦广、叶高翔 | 二等 | 2018 | |
4 | 以“三提升双对接”为抓手,构建经济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保障体系 | 黄先海、潘士远、陆菁、顾国达、方红生、张荣祥、朱柏铭、郑春燕、范良辉、黄勇 | 二等 | 2018 | |
5 | “大土木”教育理念下土木工程卓越人才“贯通融合”培养体系创建与实践 | 龚晓南、陈云敏、董石麟、罗尧治、王奎华、胡安峰、詹良通、吕朝锋、林伟岸、杨仲轩、姜秀英、应宏伟、唐晓武、朱斌、余世策、丁元新、邹道勤、谢新宇、谢康和 | 二等 | 2018 | |
6 | 基于软硬件课程贯通和分级分层次的系统能力培养创新体系构建 | 陈文智、高小鹏、施青松、王总辉、张莉、姜晓红、季江民、王雷、陈建海、施敏华 | 二等 | 2018 | |
7 | 立足前沿 接轨国际 强化实践--生物生产机器人课程教学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 应义斌、崔笛、叶尊忠、张光新、徐惠荣、Naoshi Kondo、周春琳、蒋焕煜、俞永华、朱秋国、泮进明、Kuan-Chong Ting、熊蓉、傅迎春、平建峰、林涛、王一娴 | 二等 | 2018 | |
8 | 激发学习动力 全面创新临床医学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罗建红、夏强、俞方、韩魏、黄河、张咸宁、王一红、石淑文、江路华、吕寒冰、刘有恃、徐凌霄、沈华浩、方向明、陈周闻、陈智、徐骁、陈淑洁、夏良、王青青 | 二等 | 2018 | |
9 |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多方位全过程培养能源领域一流创新人才 | 高翔、薄拯、俞自涛、方惠英、吴学成、王咨元、陈玲红、金滔、成少安、王树荣、赵传贤、严建华、骆仲泱、倪明江、岑可法 | 二等 | 2018 | |
10 | 团队铸重器,实践育英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机电工程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杨华勇、邹俊、徐兵、傅新、谢海波、龚国芳、阮晓东、周华、欧阳小平、刘伟庭、胡亮、祝毅、杨赓、张斌、张军辉、吉晨 | 二等 | 2018 | |
11 | 基于“全方位育人”的研究生导师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 | 郑强、吕淼华、叶恭银、徐国斌、单珏慧、马君雅、徐敏娜、张馨月、王立忠、王家平、葛盈辉、张荣祥 | 二等 | 2018 | |
12 | “力学3.0”导向的工程科学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杨卫、赵沛、李振华、曲绍兴、王惠明、王宏涛、王高峰、俞自涛、刘振宇、许贤、王永、吴昌聚、许月萍、金肖玲、高翔 | 一等 | 2022 | 本科 |
13 | “人格、素质、能力、知识”融合一体的本科教育浙大理念、模式与实践 | 张光新、吴健、葛坚、邱利民、郭文刚、朱佐想、金娟琴、徐晓峰、罗建红、陆国栋、刘向东、胡吉明、张波、刘鹏、顾颖杰 | 二等 | 2022 | 本科 |
14 | 多学科交叉驱动“医学+”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罗建红、徐凌霄、柯越海、韩魏、马振秋、李晓明、徐骁、许正平、方向明、王建安、范骁辉、富祯祯、阮恒超、王兆品、陈俭、巴德年 | 二等 | 2022 | 本科 |
15 | 质量导向、评价驱动、多方联动的本科高校竞赛治理优化及其成效 | 陆国栋、吴英策、何钦铭、赵春鱼、颜晖、阚阅、陈临强、张克俊、张聪、魏志渊、李基拓、张炜、朱琦、赵燕、孙永乐 | 二等 | 2022 | 本科 |
16 | 结构设计竞赛20年促进大学生创意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的改革和实践 | 金伟良、袁驷、李国强、陈云敏、徐世烺、李宏男、范峰、王湛、张川、方志、熊海贝、丁阳、曹双寅、吴涛、陆国栋、段元锋、赵羽习、肖岩、刘峥嵘、吕朝锋、丁元新、毛一平、姜秀英、张威、邹道勤、余世策 | 二等 | 2022 | 本科 |
17 | 跨界融合、强化关联、激发活力的机械工程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 刘振宇、谭建荣、顾大强、杨将新、傅建中、汪延成、裘辿、段桂芳、李基拓、王庆九、朱新杰、高宇 | 二等 | 2022 | 本科 |
18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的创造性探索与实践 | 段治文、任少波、尤云弟、赵晖、刘召峰、张立程、董海樱、程早霞、庞毅 | 二等 | 2022 | 本科 |
19 | 数智驱动的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全链路一体化教学支撑体系构建与实践 | 陈文智、董榕、张紫徽、江全元、李艳、黄萃、杨玉辉、张宇燕、卜佳俊、董世洪、李敏、张宏、黄健、李萌、袁书宏、云霞、翟雪松、陈默、沈丽燕、留岚兰、刘多、陈亮、周泓 | 二等 | 2022 | 本科 |
20 | “四课融通、六措并举”农科实践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成效 | 陈学新、马忠华、喻景权、张国平、陈云、孙崇德、叶庆富、吴佳雨、汪以真、张颖、邱慧、马永芳、吴琼、李肖梁、张建英、蒋梦汝、王涛、潘鹏路 | 二等 | 2022 | 本科 |
21 | “三协同驱动、四平台支撑”光电专业开放融合育人新生态的创建与实践 | 刘向东、刘旭、付跃刚、郁道银、时尧成、毕卫红、林远芳、张敏明、郑臻荣、秦石乔、樊仲维、刘智颖、郑晓东、金鑫、祝宇慧 | 二等 | 2022 | 本科 |
22 | 以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科技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生态建设 | 孙凌云、孙守迁、张克俊、韩挺、罗仕鉴、潘云鹤、柴春雷、应放天、陈为、彭韧、董占勋、汤永川、王冠云、徐雯洁、常丹妮 | 二等 | 2022 | 本科 |
23 | “一本四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楼含松、冯国栋、楼艳、陶安娜、郑英蓓、张凯、董平、沈玉、胡可先、陶然、叶添阁、段园园、陈文丽 | 二等 | 2022 | 本科 |
24 | 以科研驱动式教学为核心的经济学人才研究创新能力提升范式的探索与实践 | 方红生、黄先海、潘士远、陆菁、朱柏铭、张子法、黄勇、卢飞霞、沈杰、周江洪、俞洁芳、叶建亮 | 二等 | 2022 | 本科 |
25 | 螺旋递进、多维联动、能力为重—食品保藏课程群20年教学改革与实践 | 罗自生、叶兴乾、郭慧媛、陈芳、郑晓冬、任发政、李莉、徐艳群、傅达奇、陈士国、叶尊忠、李阳、茅林春、曹建康、徐惠荣 | 二等 | 2022 | 本科 |
26 | 面向本科课程提质的“三联动三分类三协同”研究生助教制度改革与实践 | 胡吉明、江全元、方文军、金娟琴、王彦广、盛为民、杨旸、赵华绒、赵道木、王晓莹、刘召峰、盛况、汪蕾、陈宝梁、王英芳、赵爱军 | 二等 | 2022 | 本科 |
27 | 基于“工程师学院”破零散、破壁垒、破同质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索实践 | 严建华、柯映林、韦巍、张泽、包刚、薄拯、任其龙、吴汉明、董辉跃、赵张耀、张朝阳、俞小莉、王高峰、曲巍崴、喻嘉乐 | 一等 | 2022 | 研究生 |
28 | 打造“商学+”教育生态系统,构建全球嵌入式商科研究生培养模式 | 魏江、谢小云、窦军生、汪蕾、吴晓波、王重鸣、朱原、周伟华、莫申江、刘洋、瞿海东、杨翼、瞿文光、高晨、李贤红 | 一等 | 2022 | 研究生 |
29 | 全员联动 全过程融通 全方位会聚——厚植家国情怀的机械工程卓越研究生培养 | 杨华勇、梅德庆、项淑芳、刘振宇、居冰峰、王晓莹、闫小龙、王芳官、俞磊、叶建芳、赵朋、金娟霞、王柏村、邱艺欣、张小平 | 二等 | 2022 | 研究生 |
30 | 直面需求、持续迭代、产学研联动的化工人才培养四十载探索实践 | 王靖岱、任聪静、赵玲、袁晴棠、任其龙、周兴贵、谢在库、阳永荣、卞凤鸣、奚桢浩、庄毅、陈丰秋、潘鹏举、李伯耿、袁渭康 | 二等 | 2022 | 研究生 |
31 | 紧扣国家需求、引领交叉前沿——控制学科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陈积明、孙优贤、苏宏业、张宏建、贺诗波、齐冬莲、杨秦敏、史治国、程鹏、邓瑞龙、邵雪明、孟文超、赵成成、徐巍华、陈征 | 二等 | 2022 | 研究生 |
32 | 基于“双循环”驱动的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徐建明、何艳、马斌、林咸永、史舟、陈丁江、刘杏梅、王珂、包永平、陈学新、赵和平、卢玲丽、林道辉、陈昳舟、武秀梅 | 二等 | 2022 | 研究生 |
33 | 眼科专业学位研究生“Dry-to-Wet Lab”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姚克、徐雯、申屠形超、杨亚波、叶娟、方肖云、汤霞靖、张丽、鱼音慧、王凯、朱亚楠、俞一波、陈佩卿、王玮 | 二等 | 2022 | 研究生 |
34 | 构建基于中国发展与治理的公共管理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浙大MPA教育20年 | 郁建兴、谭荣、高翔、钱文荣、徐林、王诗宗、谭永忠、杨国富、赵志荣、冯军、黄萃、沈永东、吴结兵、茅锐、岳文泽 | 二等 | 2022 | 研究生 |
35 | 以优化学科生态为基础,构建卓越博士研究生学位质量保障体系 | 叶恭银、周文文、蒋笑莉、王家平、衣龙涛、林成华、郑龑、王征、陈良、倪加旎、张雨迪、汪海飞、梁君英、王树正、周天华 | 二等 | 2022 | 研究生 |